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静待花开 不负相遇
时间:2022-08-2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静待花开 不负相遇

                                                   ——读《愿你慢慢长大》有感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这是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写下的话语,着墨虽不多,却很好地诠释了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期许,这也是我在众多书籍中捧起该书阅读的原因之一。《愿你慢慢长大》一书收集了刘瑜、周国平等多名作者撰写的育儿文章,每一篇文章均经过编辑精心挑选,每篇文章均能挑动读者反思育儿理念的心弦,纠正育儿路上的偏差。近年来,笔者因为社会上宣扬的各种“鸡娃”理论而彷徨,总在该“放养”还是“严管”之间左右摇摆,生怕自己的决策误了孩子的成长。然而,看了书中各作者的育儿观点后,我心态逐渐平和,更笃定好的成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好的成长首先应该是轻松的。我们先看看冯唐先生在《大男》一文中是如何表述成为一名好男人的,他开门见山说自己没资格谈,因为他的成才绝对是老天爷赏饭吃,据其描述,母亲粗口连篇,父亲吃喝嫖赌抽样样齐全,自己家庭是无论如何跟书香世家沾不上一丁点儿关系的,但偏偏自己就成才了,怪哉乎?!如果按照时下畅销的育儿书籍,充分肯定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中的价值的,肯定无法解释为何冯唐先生在如何糟糕的家庭环境中能成才。

无独有偶,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成长是否有什么必然可寻的规律,好让我孩子可以少走些弯路。但我的困惑跟冯唐先生相似,我认为我的成长纯属偶然,当然我并不否认自己努力,但为何你会在人生赛道上选择了正确的一方,为何你会比别人更容易领悟知识点或更容易掌握应试技巧,这些统统没有规律可循。如硬要说有,那便是宽松的成长环境。我的父母常年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知识,他们无法操心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会将每次考试起伏当成要事分析,只是告诉我们要读书改变命运。故而我从未在学习上感到来自父辈的压力,我想这也是我在应试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重大原因。

我想,好的成长应该是享受的、轻松的。而何为轻松,我想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为人父母者得听从孩子和自己的内心声音。这好比有的家庭天生有音乐细胞,学起钢琴就会轻松愉悦,有的家庭则没有,弹钢琴犹如上刑场。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养育孩子应侧重于过程的努力,而非对成才结果的执着。努力不一定成功的道理每个人都听过,但每个人都不愿意努力了却不成功的现实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我们80后一代踩着踩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成长,努力的80后一代都过上了不错的日子,进而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成功全赖于努力,完全忘了社会给予的机遇和平台。于是,我们偏执地认为只要孩子足够努力,未来的日子也一定会如愿。我不否认成长离不开努力,但努力并不必然就能得偿所愿。如若为了那远大的愿景,彻底舍弃了今日生活的乐趣,我想未免有点本末倒置。

我想,好的成长应该允许缺陷的存在。“人无完人”的道理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孩子“不完美”的部分,我们总是希望是无关紧要的部分,而不是世俗所追崇或看重的那一部分。然而,上帝总爱跟我们开玩笑,往往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书中说了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故事,作者蔡春猪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提及,自己与妻子四肢健全,算得上有知识有文化。然而,孩子却得了一个不知道病因,且没有对症药物的自闭症,这时候除了爆粗确实找不到其他宣泄的途径。作者及其妻子均百思不得其解,这种事情怎么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庆幸他们均没有长期抱怨,而是快速振作起来正常生活,而其对孩子的期许,莫过于想孩子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我想每个父母都会幻想自己孩子的未来?畅想过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也不例外。我想要孩子有点钱不至于颠沛流离,然而这种愿意并不需要其读多少书,只要其有勤体耐劳即可。我又想要他知足常乐,内心丰盈,然而丰盈似乎跟金钱更没有多大必然性,诚然有钱可以实现多样化,但只有碎银几两也可以自得其乐。我还想他要有知己,不至于太寂寞枯燥,而这更与文化、金钱没有多少关系了,只要合群即可。这么一想,孩子世俗失败也无妨,四肢健全、人格饱满,也不枉来这人世一遭。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世俗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将这种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生怕他人因孩子不出色而指责自己。这让我想起有人在问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生育时,年轻人给出的答案是“不愿意自己好不容易在社会阶层中向上爬了一点,却因为孩子再次下滑”。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成长结果来养育孩子,会让自己在过程中无所适从,但是如果我们一心只想着耕耘,循着孩子成长的规律用心培育,不管其后来发展方向是否符合预期,我想育儿过程会轻松很多。

我想,好的成长应该是父母的充分信任。“成名要趁早”的观念让我们生怕孩子掉队,由于心急故而焦虑万分,焦虑蒙蔽了我们双眼,让我们枉顾孩子成长的规律,恨不得拔苗助长。“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但大家都不肯相信这种故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也是一种过于迷信自己基因或自己养育方式的一种表现,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大学生,孩子必定也是大学生,不说超越自己,起码应跟自己同等成就,然而,这本书却告知我们成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认真对待生活。

法国作家法布尔在写《爱好昆虫的孩子》一文中也坦诚地跟我们分享其成长为昆虫爱好者的故事,开篇中作者就反对“人们总喜欢把一切人的品格、才能、爱好等归功于遗传,好像人类所有的智慧都是从祖先那儿得来的。我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法布尔作为一个资深的留守儿童,祖父母、父母均对昆虫没有兴趣,“我们谁都不能预测未来。回顾我的一生,数学,我年轻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结果对我却没有丝毫的用处;而动物,我竭力想方设法地回避它,在我的老年生活中,它却成了我的慰藉。”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一个孩子可能有音乐的天赋,一个孩子可能在雕塑方面很有天赋,而另一个孩子可能是速算的天才。昆虫也是这样,一种蜜蜂生来就会剪叶子,另一种蜜蜂会造泥房,而蜘蛛则会织网。为什么它们有这种才能?天生就有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理由可解释了。在人类生活中,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天才”。在昆虫中,我们称这样的本领为“本能”。本能,其实就是动物的天才。

相信孩子,莫要横向比较,着实考验父母的智慧。木棉花开在一年之初——春天,梅花却开在一年之末——冬季,孰优孰劣怕是难以定夺。养育孩子亦是如此,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我们的预期不够合理。

诚然,虽然我说了许多种种顺其自然的文字,但也深知为人父母者,总想为孩子努力一把,不愿孩子活得太艰难。然而,凡事都讲求一个度,如若教育孩子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快乐,养育孩子只让我们感受到疲惫,我想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心态和方法出了问题。另外,凡事都讲求循序渐进,骆宾王7岁咏鹅,不代表你的孩子也可以7岁出口成章。为人父母者,得比孩子更耐得住寂寞,尽管用心灌溉,静待花开。

(本期由悦读社书友张丽娴供稿,曹平飞书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