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平静
杨路锦[*]
霓灯闪烁的繁华都市,人群喧嚣的熙攘街道,是不是让你原本平静的心躁动不已,作为一名手中掌握公权力的检察人,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激情和信仰?坚守心中“执法为民”的信念,你会因此而收获内心的一份平静。
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检察新兵,面对工作,我们有时候会迷惘,但是从我们选择了检察这一职业,穿上了检察制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肩负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注定了我们心里要揣着人民,注定了我们必须坚守“执法为民”的信念,用这份信念给我们的内心留下一份平静,从这份平静中积淀出勇气和力量。
在我们的检察队伍里,不乏很多优秀代表人物,比如说杨斌检察官,她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执法为民”作了最生动的诠释。杨斌建议法院从轻处罚逼于无奈溺死自己八个月大女儿的母亲周模英,还帮助周的家属申请了经济适用房,帮忙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杨斌这一系列的行为曾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杨斌的做法让法亦有情,不再让法律冷冰冰,值得提倡和鼓励,但也有人认为她的行为属于法外施恩,有碍于公平与公正。面对质疑,杨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能够利用我的身份、地位、权力,去为老百姓确确实实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不是权力的依傍,而是权力的回归。我是为老百姓做事,不是为自己。”去掉那些是是非非,这一刻,我们看到,是一名检察人内心的纯粹,也正是这份为人民做些什么的信念,帮助曾经迷惘的杨斌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在将近一年的工作以来,我在身边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像杨斌一样对案件负责、对当事人负责的前辈们,他们虽然没有办理像杨斌一样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但他们同样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守护和捍卫着心中“执法为民”的信念。面对繁重的办案压力,他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从不懈怠:为了紧急重大的案件,他们可以加班加点;为了核实犯罪嫌疑人是否未成年,他们连夜出差到外地去进行调查询问,并调取相关的材料;他们带嫌疑人家属到看守所,陪同家属给嫌疑人存生活费;他们给被害人制作笔录,了解被害人对不起诉嫌疑人决定的意见和看法;他们到社区去进行法律咨询服务,耐心地倾听群众的问题,并一一具体地作出解答;他们认真地准备材料,到企业里去进行普法宣讲,用生动易懂的表达向工人朋友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并热情地进行现场互动……若是在参加工作以前,讲到执法为民的检察人,我最先想到的形象,是站在公诉席上义正言辞地指控被告人的嫉恶如仇,是看守所里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的不怒而威,是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时的大刀阔斧,但前辈们用行动告诉我,执法为民并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而更多地是实实在在地为当事人考虑,切实地为他们做些事情,具体到日常的工作上,其实可以十分的朴实、简单:它可以是接到案件时寄出的一份权利义务告知书,可以是提审时让犯罪嫌疑人按完手印后递上的一张纸巾,也可以是面对情绪激动的被害人亲属时安慰的话语。他们教会我,真正重要的并非是形式,而是你是否真的有为人民做些什么的心。正是因为“执法为民”的这份信念,让这些前辈们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检察战线上,恪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平静。
前辈们的一举一动感染着我们,无形之中也将“执法为民”的信念传递给了我们,我也学习着用心去体会着这一信念。在主诉承办一起未成年人案件时,作为书记员,我按照嫌疑人提供的户籍地址向他的家属寄出了讯问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十多天后,我接到了嫌疑人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的那头,这位母亲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他们家住在偏远的山区,用了比较久的时间才收到信件,因为担心错过孩子庭审,她留下了电话,希望我们收到开庭通知后能通过电话通知她。实际上开庭的时间是由法院排期后进行通知的,但是遇到这位焦急无助的母亲,如果一个电话就能让她放心,我当然乐意为之。由于这起案件需要补充证据,审查起诉过程拖得较长,在这期间,这位母亲多次打电话来询问。记得在收到开庭通知的那天,我赶紧拨通了那个因为多次接听而变得熟悉的号码,将开庭时间通知那位母亲,那位母亲略带激动地告诉我,法院的同志也已经通知她了,没想到检察院的同志还这么负责,电话里她重复了好多次的感谢,当我说出:“不客气,这其实也是我们应该做的”的时候,我的心中涌现出一股暖暖的感动,为这位母亲,也为我的工作,原来,我们简单地做一件事,对于当事人来说,意义如此重大,这一声谢,这一份信任,我们又怎能辜负。这一刻,我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渐渐地平静下来。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可是,当我提审完一名嫌疑人,他对我道一声感谢的时候,当我接完一个当事人亲属的咨询电话,对方跟我道一声感谢的时候,当我将前来办理取保候审的嫌疑人送到院门口,他们对我道一声感谢的时候,我的心里平静而又满足,我慢慢发现,只要坚守为人民做些什么的信念,我们的力量,即使再渺小,凝聚在一起,就足以守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就足以守护我们心中的公平正义。
你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份平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