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汪洋
(接上)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相互影响,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作用,社会矛盾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更加考验我们党驾驭航船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海航行靠舵手”,对作为舵手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一道必答题,而且是只能答好的必答题。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强化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自古以来,民众问题就是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就是讲,军力充实、食物充足和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好国家的“开门三件事”。在子贡的追问下,孔子又告诉他,这三条非得去掉一条的话,首先“去兵”,再去一条的话就是“去食”,并补充了结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在“足兵”、“足食”、“民信”三者中,“民信”最为重要,取信于民是一个政治大原则,人民对政府信心坚定,政府就有强大的力量,反之,政府就会崩溃。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落后、处于劣势的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在三年多时间里,战胜了装备精良、兵力庞大的国民党军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党和我军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福祉,在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前段时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集体学习了《解放战争》一书,书中的一个情节令人触动很大,1947年,杨得志同志率部昼夜兼程赶往河北清风店围歼国民党第三军。途中有个村的群众做好饭夹道慰问,一个大娘一边把媳妇坐月子用的鸡蛋往战士手里塞一边说:“带上吃吧!多杀顽固军,保俺过好日子。”语言虽然简朴,道理却很深刻。群众支持我们的动力就是“保俺过好日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诉求。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年代同样如此。但是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利益上,却出现了与执政党宗旨不一致的做法。有人把这些做法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拖”,认为自己是有任期的,拖几年,一走了之。对上任留下的矛盾更是避犹不及,一些长达十几年的矛盾常常就是这样拖下来的。二是“躲”,群众从前门来,领导从后门溜,躲矛盾、躲难听话,想一躲了之。三是“捂”,怕暴露问题、影响仕途、考核丢分,就掩盖矛盾。四是“推”,群众的一个问题涉及几个部门,谁都不出头,变成“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问题推来推去,群众跑来跑去”,一推就是几年。这四种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执政党,我们要为群众主持公道,为群众说话,成为群众合法权益的“守护神”。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用自己的权力和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为群众做更多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幸福感更强。
第二,要注重民生,从源头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论语》有一句话,看了很受启发。“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管理一个地方,要踏踏实实做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要节俭用度,爱护民众,珍惜民力,动用民力要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实际上,我们的领导干部做一件对人民群众有好处的实事,就是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做十件实事,常常就是一个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人。比如,山西省右玉县早期风沙成患,现在却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原因主要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右玉县16任县委书记持之以恒地栽树绿化,现在老百姓感激他们,为他们立碑纪念。我们要提倡这么一种风气,到群众中去,不是为作秀,不是给领导看,不是为完成任务,而是为群众做实事,排忧解难。大干部解决大问题,小干部解决小问题,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以为群众办实事为荣的风气,群众就会拥护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就好,干群关系就和谐,发展的环境就好,发展就会又好又快。据近期一项调查显示,人民群众最希望各级政府加强的工作,首先是“从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开始”,其次是“切实保障群众权利”,两者的比例分别为76.2%和73.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调查反映,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已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两千多年前老子曾提出“至治之极”的标准,认为“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个标准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把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核心要求,落实好“十项民生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改善社会治安,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从今年开始,各市县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年初公布改善民生办实事的计划,年末请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队调查统计,还要由群众来投票、社会来评选,对获得群众普遍好评的给予表彰,并印发优秀案例集锦,供全省各地学习借鉴。对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同志,有关部门要给他们记功、授奖。
第三,要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基层的群众工作是“面对面”、“心贴心”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是群众工作的“重点工程”。毛泽东同志说:“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顶天就是能掌握马列主义,站得高,看得远,立地就是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群众打成一片。”实践证明,哪个地方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深厚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就高;哪个地方的基层基础工作扎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系数就高;哪个地方社会不稳定,追究起来肯定与基层基础薄弱有关。我们经常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夯实基础,就要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干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要让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感到比在机关更有前途,更有奔头,更有成就感。这样,我们才能把适合基层工作的强人、能人留在基层,做好群众工作才有保障。同时,要把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派下去,加强基层工作的力量。今后提拔的干部一般必须有三年左右的基层工作经历。要认真组织今年的换届工作,继续推广“公推公选”镇街党委委员、书记的做法,挑选“百位能人”充实基层班子,让基层干部成为能人,让能人成为基层干部,让好的基层干部进步更快。将来要在政策上形成制度,对干得好的基层干部,经济上要有待遇,行政上要给级别。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既要给基层下达“过河”的任务,又要帮助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要继续实施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工程,特别是做好基层干部的轮训工作,定期“回炉”、“充电”,让基层干部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不断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