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接上)
(三)创新体制驱动转型。我们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引导激励机制,制定实施“八个10亿元”帮扶企业措施,建立市镇村统筹开发、村级引进重大项目财政奖励、纳税返还、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量化分类考评等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在13个中心镇和3个市属园区铺开简政强镇工作,下放管理权限500多项。加快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对经济排名靠后的285条村给予每年2.39亿元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补贴。构建转移淘汰机制,优先为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提供用地,坚决关闭小火电机组、5万吨以下纸厂和“四纯两小”企业,加快莞韶、莞惠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鼓励部分低端环节有序转移,为优质产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四)改善民生促进转型。我们坚持把握转型发展的民生导向,让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强化民生保障,在全国率先实行千元红包新政,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先后6次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和生活补助,向困难人员和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向困难残疾人提供补助,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改善民生环境,基本建成六大森林公园,珠三角绿道网东莞段全线贯通,环城路、西部干道、惠常高速、环莞路一期建成通车,轨道交通、东江水库联网、东引运河污染治理、7个环保产业基地、4座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34项污水处理工程和35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基本完工。提升民生幸福,在全省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全覆盖。市人民医院新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三院一中心”投入使用,市中医院新院基本建成。推动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以“每天绽放新精彩”为整体宣传口号推广东莞城市形象。促进民生协调,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建立市内“双到”扶贫机制,市财政连续5年共为每个欠发达镇提供5亿元的扶贫贷款贴息,为欠发达村提供300-700万元借款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目前已有54条贫困村、28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同时,高质量完成四川汶川映秀镇援建任务,扎实推进与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西藏林芝、广西河池以及韶关、云浮等地的对口帮扶。
(五)强化管理支撑转型。我们着力加强社会管理,为转型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大社会治安整治,连续五年把社会治安工作列为民生实事之首,在全国率先成功“治摩”,整治“黑网吧”、打击非法行医、扫除“黄赌毒”等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升。促进社会和睦和谐,率先将新莞人等群体纳入全市一体化社保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新莞人计划生育优待扶助办法,建立新莞人积分制入户入学等制度,实施新莞人“圆梦计划”和“新莞人培训”工程,保障新莞人民主政治权利,使新莞人与东莞同转型、共成长。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开展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行动,全市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局面。建立33个镇街(园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597个村(社区)工作站、132个企业工作室和22个诉前联调工作室,促进转型期社会矛盾有效化解。保障社会公共安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监管责任,深化专项治理,加强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水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管理。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及其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人大、政协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作用充分发挥,统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六)加强党建保障转型。我们坚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全面强化理论武装,市几套班子领导带头开展闭门读书活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积极推动党建创新,在省内率先设立619个党代表工作室,成立社会组织工委,“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保持全国前列。公开选拔部分单位副职、挂职副县长。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加大,村(社区)“两委”换届和镇(街)换届圆满完成。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实行市领导班子挂片督导制度,将市政府十件实事纳入行政问责,开展机关作风明查暗访,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绩效电子监察结果向社会公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建立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深入开展“小金库”、公务用车、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和工程建设等专项治理。严格执行“5个严禁”、“17个不准”的换届纪律。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市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05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保证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把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贯穿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转型发展的目标上来,才能把转型升级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必须始终坚持把上级指示精神与东莞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探索符合东莞实际、具有东莞特色的“不停产转型”、“就地转型”发展路径;必须始终坚持着眼长远、勇于舍弃,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打破利益樊笼、忍住转型“阵痛”,以暂时牺牲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换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主动作为,通过制定规划、强化政策、狠抓服务引领转型方向、搭建转型平台,促进各项转型任务的落实;必须始终坚持兼顾基层利益、激发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企业、镇村、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力量,形成推动转型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地震海啸的影响、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共同体味了转型的艰辛和代价,也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荣耀。东莞五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莞单位、驻莞部队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广大企业的努力开拓、奋斗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东莞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东莞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