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司法公正为人民”理论宣传学习系列之九十七
时间:2013-03-1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1226

徐建 华

 

  1226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市会议大厦隆重开幕。市委书记徐建华代表中共东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为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核心任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成为广东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文明之城、平安和谐之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幸福东莞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努力争当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排头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5%。以下是报告全文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东莞转型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而不懈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坚定转型的五年历程

  在2007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市委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近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共同愿景凝心聚力,用集体智慧共谋转型,用务实举措狠抓落实,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在2009年、2010年全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中,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二。

  ——科学发展有效推进。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4246.5亿元,是2006年的1.6倍;人均GDP2006年增长30.5%;每平方公里GDP产出从1.07亿元增加至1.73亿元;单位生产总值地耗、能耗、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5.9%16%23.9%28.8%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0.5:57.3:42.2调整为2010年的0.4:50.9:48.7,实现了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等“六个优化”。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从2006年的3家增加到11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园区并成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51.7亿元,是2006年的4.4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5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5家。全市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435家,比2006年增加427家。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2006年增长53.4%。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006年的2.2倍和4.2倍。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五年来市财政投入573.1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同期市财政支出的69.5%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41%43.1%。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44辆增加到2010年的68辆。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设施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莞产原创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文化奖项,被确立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

  ——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围绕推动转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引领转型。我们突出思想观念转型,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以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为契机,大力推动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群众打破传统模式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努力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破除影响转型的各种障碍。突出发展理念转型,贯彻落实省委汪洋书记提出的“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重要论断,适时提出“四个不是而是”,号召引导干部群众坚持“四个忍得住”,树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坚持“好了伤疤不忘疼”,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防止传统模式复归。突出知识结构转型,先后组织领导干部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西北及中原等地学习考察,组织正职领导赴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培训,对全市近2万名干部进行300场新技术新产业基础知识培训,促进广大干部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掌握现代产业知识,提升引导转型能力。

  (二)调整结构推进转型。我们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完善转型政策,制定了“126”政策框架,出台了发展太阳能光伏及LED产业的奖励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48条等推动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转型方向,积极推动服装、家具、鞋业、毛织等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引导IT产业、电气机械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水平,做大做强高端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突出转型重点,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企业形态、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层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国内市场。推出扶持现代产业“四个30项目”、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项目、民营工业50强、服务业50强等系列举措。强化转型动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集中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创新企业扶持,引进组建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1个、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打造转型载体,举办“电博会”、“漫博会”、“台博会”、“外博会”,在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举办东莞外贸商品展销周和名特优产品展销会,支持台商成立“大麦客”拓展内销,与沃尔玛、阿里巴巴等共同搭建商贸合作和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台湾15家产业服务机构在莞设立办事处推动台企转型,与香港合作设立专业服务中心推动港企转型。高标准建设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启动并推进虎门港、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为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提供了优良载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