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代省长朱小丹在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接上)
(五)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集中资源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建设。创新竞争性扶持方式,坚持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末位淘汰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产业转移工业园、行业协会“三结合”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特色资源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入园企业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科学规划区域劳动力转移布局,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
完成珠三角“四年大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运营一体化,重点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及公路网建设。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实现珠三角年票互认、公共交通“一卡通”及广佛肇、深莞惠通信一体化。加强三大经济圈内外产业协调,打造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行社会保障“一卡通”。
推动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县县通高速公路。推动粤东、粤西建设以石化、钢铁、能源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推动粤北地区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推进汕潮揭、湛茂阳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实施“反哺工程”,鼓励引导东西北地区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推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对接珠三角,促进粤东融入海西经济区、粤西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粤北融入南岭生态区。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科学修编城乡总体规划,努力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能力强的城市化道路。与港澳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科学开发、从容建设广州南沙等城市新区,积极稳妥推进旧城区更新改造,注重彰显城市新建筑岭南文化特色。复兴岭南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发展投融资机制,推进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试点。加强中心镇建设,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的政策措施及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清远、增城、云安等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支持韶关、河源、梅州相关县(市)开展南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
(六)促进外经贸战略转型和平稳发展。
全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实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加快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及东莞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推进电子围网建设,加快外经贸、海关和加工贸易企业三方电子化联网。支持加工贸易企业不停产转型、扩大内销、延伸产业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管理创新,探索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两仓整合、双向运作”模式。
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重点扶持一般贸易、高新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融资平台建设,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自主国际品牌示范区建设。完善促进进口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扩大进口鼓励目录中的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资源型产品。建设大宗商品进口专用码头和若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推进通关便利化。
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集中精力抓好重点优质外资大项目引进,妥善解决项目布局和大项目落地问题。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国外关键技术、资源和原材料。加大国外广东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
深化粤港澳台合作和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实施CEPA和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促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建设广州南沙粤港澳合作综合示范区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港珠澳大桥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新平台。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推动粤港澳金融IC卡的运用。打造粤港澳国际知名旅游区。加强粤台交流合作。深化与东盟合作,办好广东与东盟华商合作交流会。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七)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强化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监察。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前置审核制度。优化能源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抓紧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用能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发展环保产业。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抓好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和农村等非工领域节能,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建设低碳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狠抓环境保护。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规划环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和跨界河流水质管理,强化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治。新增80万吨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加快推动各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防治大气复合污染。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完善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促进闲置土地重新开发利用。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广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绿道网、珠江洁净水系、生态景观林带、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强省,增加森林碳汇。抓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强化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保护。抓好城市增绿工作,推进森林围城进城。继续以珠三角尤其是广佛地区为重点推进珠江水系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开展生态示范、生态文明和宜居村镇创建活动。抓好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