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党的青春活力的政治宣言
欧阳淞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党历经风雨、久经磨难而依然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这是一个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表现,是党的事业始终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走过了90年峥嵘岁月之后,党如何永远保持青春活力?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党继续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科学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党如何保持青春活力作出了新的回答,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久远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纵观历史,存在着这样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一个政权初建时大都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但到后来,却不免暮气沉沉、败象丛生,直至最终垮台。虽然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者不能与中国共产党相提并论,但随着历史的延伸,我们党同样面临一个如何保持青春活力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党在领导人民"打江山"的时候就开始了。194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跳出由兴到衰的历史周期率、找到一条"新路"的历史任务,后来又把在全国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为此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寻找"新路"。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从党的事业怎样才能兴旺发达、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出发,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苏联共产党在成立93年、执政74年之后,转瞬间丧失了执政地位。所有这些,给我们党敲响了警钟。如何保持党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问题,现实而严肃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如何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如何保持党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建党90年的盛大庆典,带给中国共产党人的不仅仅是崇高的荣誉,更多的是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地强调了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种考验" 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永葆青春活力面临的主要考验。长期执政,一方面使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更多更好地发挥先进性作用的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也给党带来能否执好政、用好权,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一方面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党自身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遇到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些都是对党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伟大创举和重要贡献,另一方面,能否应对其中包含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冲击,能否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又是对党的严峻考验;外部环境,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的趋势,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对党能否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也带来了严峻考验。
面对严峻考验,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摆在全党面前的"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并且指出,挑战前所未有,考验长期复杂严峻,危险更加尖锐,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要求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辉煌成就面前的高度清醒和对自身认识的高度自觉。这是我们党回答好、解决好如何永葆青春活力、继续承担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前提。
对永葆党的青春活力的最新回答
始终充满蓬勃青春活力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着眼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大命题。这实际上是对永葆党的青春活力作出的最新回答。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是否拥有科学理论指导,能否以科学态度对待理论,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精神动力,关系到一个政党的青春活力,关系到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进,中华民族才会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警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他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就告诉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态度",要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始终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宗旨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党已成立90周年、执政62年,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如何在前进道路上发挥"最大优势",避免"最大危险",从根本上说,依然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只要永不忘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当亲人";"拜人民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我们党就一定能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