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朱小丹
(
(接上)
二、把握医改重点,确保医改三年任务全面完成
今年是实施2009—2011年医改三年方案的收官之年,医改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当前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医改办与我省签订的责任书,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以推进全民医保为目标,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以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为突破口,努力形成医疗卫生服务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确保三年医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当前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推进全民医保,着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水平、扩大成效,努力使城乡居民都有基本医疗保障,都可便捷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一是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全省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二是提高筹资标准。各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30元,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三是提高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万元;提高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6万元;新农合镇、县、县外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 75%、65%、50%,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万元。四是提高医保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各地要落实好配套资金,调整完善医保报销政策,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统筹地区内基本实现参保人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使群众尽快享受到医改政策的好处。合理控制基本医保基金结余,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建立省基本医疗保障风险调剂金制度。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甲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都有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是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
(三)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按照全覆盖、建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起“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运行可持续”的医药卫生新的体制机制。一是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今年,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认真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二是建立规范基本药物制度采购机制。坚持透明运作、阳光运行,重点抓好质量、价格、配送三个要素,实行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招采结合、量价挂钩,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等制度,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及时。三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补偿制度改革,发挥财政基本保障和兜底作用,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补偿作用,调整基层机构服务收费并将服务收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建立以奖代补的机制,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展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成效好的地区,由省财政给予奖励补助。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提高服务质量。一要全面开展9类基本公共服务。今年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1.25元,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适当提高标准。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服务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二要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今年继续对165.7万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对10.1万适龄妇女完成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1.8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三要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防控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医改工作要与推进中医药强省工作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四要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尽快出台全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启动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公共平台项目建设,涵盖所有医药卫生信息使用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为药厂、药商、医保、医院、患者、政府管理监督部门等用户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五)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疗体系整体效率。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新机制。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深圳、东莞、珠海的公立医院试点综合改革,实现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探索出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子。二是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合作的激励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三是完善内部便民惠民的运行机制。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和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探索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改革,实现直接结算;加强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治理医疗领域的商业贿赂,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强化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满足高端人群对特殊医疗的需求;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比例。
三、加强领导,为医改工作全面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我省医改工作已作出了全面部署,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关键是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实施,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本地区医改工作负总责,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管医改工作或常务工作的负责同志要具体负责,分管卫生工作的负责同志要将更多精力用于推进医改。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要采取责任包干、分片挂钩等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医改工作落实。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省有关部门要按照2011年医改工作安排明确的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按照国家的要求,省医改办将今年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在会上与各地签订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地责任。会议结束后,请各市医改领导小组尽快向市委常委会全面汇报医改工作情况,四月底前召开本级医改工作会议,完成今年医改工作部署。年底前,各市政府要就医改情况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二)强化考核,加强督查。今年,国家将进一步严格医改督查和考评,我省也将医改工作纳入“幸福广东”考核内容。省医改办和有关部门要负起责任,建立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全年评估的绩效考核机制,做好与国务院医改办工作机制的衔接。加强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严格按照会议签订的责任书对各市进行考核,对任务完成较好的进行通报表扬并予以奖励。各地市要掌握对医改的进展和考核评估情况,并按照信息报送制度的要求及时做好医改信息的月报、季报工作。要及时公布医改工作进展,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各地情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这决定了医改在实践中既要遵循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又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紧研究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指导基层医改。各级医改领导小组要建立医改联系点制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要充分发挥先进地区示范和带动作用,对地方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合理预期,广泛宣传医改的意义、政策和成效,使改革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积极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使社会各方面理解、支持和参与医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同志们,医改任务繁重而艰巨、使命神圣而光荣。在医改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医改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确保医改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