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司法公正为人民”理论宣传学习系列之一百七十
时间:2013-03-1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1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接上)

五、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持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突出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篮球中心、网球中心、雅园新村二期等功能配套项目建设,积极配合穗莞深、莞惠城际轨道建设,推进市域轨道R2线、东莞新火车站建设和东莞东站升级改造。加快中央生态休闲区建设。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突出设施水平提升。建成沿江高速、虎岗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东莞大道延长线、S120石排至桥头段。加快建设博深高速、从莞高速、虎岗高速延长线、虎门港支线二期和沿海公路。推进石大公路、东部快速企石至桥头段、S256南城至虎门段、S358长安至虎门段、S357樟木头至谢岗段的升级改造。加快梨川大桥、东平大桥建设。抓紧整治市主干公路堵塞点。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0项。加快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二期工程,有效整合基层水厂,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建设水质质监网络,组建市水务投资集团。编制全市排水规划,加强城市内涝整治,启动127宗防灾减灾工程。

突出环境质量提升。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推进运河综合整治与内河涌治理。完善“三旧”改造政策及流程,健全土地出让金返拨机制,完善2万亩用地手续。加快垃圾处理厂的新建改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加快7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改造提升旗峰公园,基本建成黄牛埔和碧湖森林公园。推进生态景观林建设,实施退果还林工程。建成29个名村、300公里市级绿道。严格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加强空气质量PM值的监测。

六、推进社会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让全市人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明确政府补偿机制,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推动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剥离镇街公立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功能。组建市传染病后备医院。制定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出台临时救助办法。扩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至70岁以上户籍老人。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做好社会工作,设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创建2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规范购买社工服务制度。开展公益创投活动,办好第三届“东莞慈善日”。

激发就业创业活力。推广“村民车间”就业形式,帮助户籍劳动力特别是家庭困难人员就业。实施青年就业见习和培训计划,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做好新莞人就业服务。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发挥小额贷款、创业奖励等的作用,激发社会创业活力。

全面发展民生事业。完善体育设施,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维护物价稳定,抓好“菜篮子”工程,兴建平价商店。加强房地产调控,防止过度发展房地产项目。拓宽商业贷款转公积金贷款业务,制定公租房管理办法,扩大保障房申请范围,有序推进农民公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人口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做好国防人防、双拥共建、外事侨务、普法教育、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防灾、档案方志、科普、打私、工青妇幼等工作。

七、加强社会管理,有效维护安定和谐

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加大治理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治安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打多发性和恶性违法犯罪行为。坚持科技强警,完善公安指挥中心平台,加强联网报警和视频监控。逐步整合村(社区)治安联防队伍。加强商业区、车站码头、公园等重点场所的巡逻防控,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出警效率,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信息系统。深化“三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部位整治,打好“清剿火患”战役,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发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和欠薪逃匿预警监控。深入开展“三打两建”行动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应急管理与处置。

深化镇村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强镇改革,统一机构设置,规范权责关系。稳妥推进村级体制改革,探索推广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改革集体经济体制,探索推动从建设物业、分散收租向成立物业公司集中管理运营转变。

提升新莞人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完善新莞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居住证制度,强化出租屋管理。实施新莞人社会融入工程,开展商旅优惠、专列返乡等特色服务,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八、加快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文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完善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创建示范达标工程和文化惠民提升工程。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动虎门销烟遗址等历史文化项目建设。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创意设计等产业,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支持本土传媒做大做强。扶持文化创作基地,打造特色文艺精品。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文化服务领域。实施文化人才“三个100工程。

推动教育体系完善。提高财政对教育拨款比例。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每年投入1亿元补助各类幼儿园,年内新增公办幼儿园15所。推进公办中小学等级学校创建。加快职教城建设,建成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理工学校新校区、市技师学院,创建23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职学校。筹建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光明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扶持本土高校发展。

推动城市文明提升。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地位,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市民践行道德规范,弘扬尊老爱幼传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服务,以良好政风带动社会风气转变、带动城市文明升华、带动发展步伐提速。

各位代表!团结凝聚力量,实干铸就伟业。我们在攻坚克难中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东莞奇迹,也将在奋进拼搏中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再次吹响。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东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锐意创新,扎实进取,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