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司法公正为人民”理论宣传学习系列之一百六十九
时间:2013-03-1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1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接上)

 二、强化创新驱动,集聚高端资源要素

    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有机结合。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优势产业,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探索建立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大力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及种子基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加速孵化一批成长性创新企业。加快金融商务区和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松山湖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三资融合”试点。建立企业专利动态数据库,支持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经济金融组织。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南设计创新园、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和管理机制,强化产权激励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公共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松山湖科技平台与各镇街企业对接合作。做大做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等机构,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整合金融与社会资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引导功能。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促进产学研更紧密合作。积极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加快组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有效发挥“人才东莞”专项资金作用。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培育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认真解决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等建设。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三、优化园区平台,引进培育龙头项目

    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着力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引领战略,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科学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松山湖产业定位,吸引大项目和科研平台进驻。办好台湾高科技园,承接以色列产业园落户。加强虎门港的货源聚集,做好增值服务。科学定位生态园,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争取引进一批高端企业。抓紧长安新区用海规划报批,加快土地资源整合。提升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增强大项目承载能力。严格筛选入园企业和项目,确保产出效益最大化。

    瞄准优质项目重点招商。建立市级招商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招商信息共享。落实重大项目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与知名投资中介的合作,集中力量引进大型央企、民企,引进日韩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项目。主动承接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端优质产业转移项目。加大土地统筹与闲置地盘活力度,科学安排用地指标。办好首届世界莞商代表大会。

    加强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培育。抓好总部企业认定,建立大企业储备库,筛选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强政府服务,推动品牌企业、大型企业增资扩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争取新增上市企业2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企业2家。

    四、深化开放协作,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挑战,高度重视帮扶企业和镇村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不遗余力帮扶企业解困。坚持市镇领导走访重点企业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经营信心。规范镇村收费项目,积极争取省级收费减免。实施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帮助企业获得贷款和直接融资。积极争取用电指标,科学安排错峰用电,保障企业能源供给。加强劳务对接,缓解用工难题。优化中小企业服务,帮助搭建营销平台。

    有效改善强化经济管理。落实对镇村的超收分成、贷款贴息、生态补偿等措施,减轻欠发达镇重大基建资金负担。逐步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安排1.39亿元推进市内“双到”扶贫,确保两个“8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镇街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严控一般性支出和超前分配,减轻债务负担,防范经济风险。

    多策并举促进内外均衡。认真落实省政府促进进口的二十七条意见。设立每年2亿元、连续3年的进口扶持资金,资助先进生产设备进口。开展“莞货全国行”活动。大力支持企业扩大内销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拓展东盟等新兴市场。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686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323高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培育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和对外合作。

    抢抓机遇深化区域协作。主动对接穗深港,从观念、交通、产业、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落实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深莞惠三市重大规划衔接,强化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的合作。落实“双转移”战略,加快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建设。全面完成韶关、云浮“双到”扶贫工作。做好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西藏林芝、广西河池、重庆巫山等工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