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司法公正为人民”理论宣传学习系列之一百六十七
时间:2013-03-1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201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接上)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致力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

    创新型经济,就是以科技与产业融合为目标、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必然要求,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起创新型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与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一样,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引入新的发展动力,迎来新的增长拐点,实现新的发展格局。这要求我们在今后五年,把打造创新型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作为实现高水平崛起的主抓手,更坚定、更明确地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到产业建设上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东莞从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迈进。

    主攻产业高端,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以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现代服务业支撑有力、都市型农业高效集约为目标,积极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拓展产业链条,抢占研发、设计、先进制造与营销等高端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与综合效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超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聚集和拓展,突出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金融服务外包、物流仓储、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打造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和金融强市。结合环境建设与生态修复,着力发展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一体化的都市型农业。

    夯实承载平台,优化创新型经济布局。完善园区承接创新型产业的载体功能,科学开发建设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及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实施各镇街(园区)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大市区打造为金融中心、总部经济集聚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以虎门港为核心的物流经济带、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都市型农业等集聚区,构建起“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型产业格局。

    集聚龙头项目,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主动接受广州、深圳及港台等地辐射,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强化市级统筹,加强招商选资,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龙头民企上实现新突破。定向扶持一批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大项目、大企业辐射效应,打造龙头项目配套企业群,力争带动一批现有产业集群整合提升、促进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有效形成。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和设立区域总部,协助拓展新兴市场和内销市场,增强产业植根性,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创新型经济动力。完善“科技东莞”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源投入与绩效提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集中财政专项资金力量,突出重点扶持一批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项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深入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加大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善待人才、用好人才,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发展,增强自主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壮大现代金融,助推创新型经济提速。建设东莞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在试点基础上推动科技金融、物流金融发展,加强莞台金融合作。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完善管理、整合壮大、扩张上市。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境金融服务。加大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引导形成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二、致力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按照“强心、宜居、内畅、外联”的思路,统筹布局各种公共设施和资源,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态城市。

    打造中心突出、组团清晰的城市格局。以提高城市首位度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圈和生态休闲区,努力把主城区打造成城市形象展示区和高级人才集聚区。合理布局全市性和片区性重大基础设施,把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打造成产业升级引领区,把各镇打造成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节点。促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遏制土地低效利用与城市无序扩张。

    完善覆盖城乡、联接内外的基础网络。积极构建内聚外联的轨道交通网、一环六横六纵三连的高快速路网、四通八达的主干支次路网和便捷顺畅的公交体系,形成市内“半小时生活圈”、周边城市“一小时通勤圈”,全面融入珠三角交通一体化网络。健全城市供水、排水、治水体系,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智慧城市和无线城市,完善城乡全覆盖的水电气设施和通讯网络。

    塑造富有特色、现代品位的城市风格。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建筑的规划设计,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结合轨道交通的发展,沿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塑造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公共环境,构筑错落有致、宽敞大气的城市空间。充分发挥我市江河湖库密集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色,加快推进沿江沿河的综合开发,彰显滨水特色,塑造生态形象。

    营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坚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并举,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加快森林公园、市镇和社区公园、绿道、慢行道等建设,推进绿化覆盖与生态控制。深入治理水系和大气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配套与休闲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使东莞成为最适宜创业与居住的城市之一。

    三、致力提高市民幸福水平

    建立健全幸福东莞指标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净福利水平。

    力保社会安定有序。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积极构筑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安全生产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力推区域均衡发展。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村级公共服务投入,减轻基层负担,促进城乡协调。帮助欠发达镇村加快发展,通过财税激励、项目支撑、结对帮扶等手段,增强欠发达镇村发展能力,确保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力促发展成果共享。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户籍人口社保全覆盖、新莞人参保率稳步提升、各类保障待遇逐步提高。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残疾人保障服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根本突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稳步向新莞人群体覆盖,努力让每个市民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