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接上)
-----强化社会管理,有力维护了和谐稳定。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了社会稳定,增进了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加强。每年将治安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加强治安防控,严打恶性和多发性犯罪,群众安全感增强,东莞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紧盯消防、交通、建筑、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培训、大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类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比五年前分别下降33.9%、35.5%和41.3%。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完善信访调解网络,健全维稳综治体系,加强矛盾隐患排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和劳资关系调解,群众信访总量下降19.8%,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7.4%。新莞人服务管理逐步优化。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机构,全面实施以居住证为载体的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实行新莞人积分入户、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接受1.8万名新莞人积分入户、13.3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新莞人参加各类社保超过2020万人次。
-----践行为民宗旨,民生事业实现了全面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带动民生工作全面开展。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688亿元用于民生发展,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增长56%。就业创业扶持有力。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累计培训劳动力20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7万多人,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向4400多人次提供小额创业贷款3.2亿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100元。社保体系日益健全。农(居)民与职工基本养老实现统筹发展,退休金分别增长104%和55%。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同等保障,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医疗门诊报销70%。建立低保自然增长、临时物价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低保标准提高到440元,户籍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办学管理实现市镇统筹,省教育强镇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每万户籍人口大学入学人数全省第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建设,实现了村(社区)文化设施“五个有”全覆盖,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设立5年共50亿元的专项资金,推动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提升。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持续进步。推进以公益性为方向的新一轮医改,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0个。成功防控甲型H1N1流感、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6.12‰。成功承办亚运会举重赛事,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篮球运动屡获殊荣。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提前完成援建汶川映秀任务,大力援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广西河池等地区,扎实推进韶关、云浮“双到”扶贫。国防双拥、外事侨务、海洋渔业、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防灾、档案方志、科普、打私、工青妇幼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不断改进作风,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阳光、高效、为民的政府。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7个精简为32个,市直临时议事协调机构精简5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3%。铺开简政强镇改革,向中心镇和市属园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500多项。开展村级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村民自治、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职能分离。稳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提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健全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咨询论证、征求公众意见等制度。市长办公会向媒体开放,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以网络、微博等方式强化了政群互动。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五年来共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2576件,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廉政和效能建设持续推进。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严控由财政出资举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活动,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建立市镇领导挂钩督导制度,将重要工作纳入行政问责范围,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并联审批与网上审批,强化效能监察和电子政务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入实施改进机关作风六项制度,组织明查暗访,每年开展“市民评机关”活动,优化了机关作风,提升了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市上下风雨兼程,励精图治,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重重困难,迈出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驻莞部队、武警官兵的实干奋进,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振奋,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坚持深入转型、加快升级,才能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唯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才能强化转型发展的科学导向,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唯有坚持产业强市、特色发展,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城市地位。唯有坚持关注基层、民生为本,才能促进协调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老百姓。唯有坚持求真务实、强化执行,才能将上级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东莞发展的有效举措。唯有坚持着眼大局、团结奋进,才能凝聚干事创业力量,推动东莞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仍然较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仍待提升,新产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力度不足。二是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能源等要素供给越来越紧张,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三是社会管理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治安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矛盾排查调处与化解还不彻底,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仍需优化。四是均衡发展水平尚待提升。个别镇村负债较重,集体经济稳健增长和持续增收面临考验,市内扶贫任务比较艰巨。五是城市管理模式仍较粗放。交通秩序、环境卫生、设施管养、内涝防治、违法建筑等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六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政府的创新意识、行政效能、服务水平等还有待改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浮躁思想与懒散作风。对此,我们将以高度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认真有效加以解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