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1月7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袁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后五年和2012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东莞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东莞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形象日益提升,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制造业名城、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
-----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以来,我市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经受了转型发展的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宏观环境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26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35亿元,年均增长11.1%。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达到839亿元、313亿元、1347亿美元和6400亿元,是五年前的2.2倍、2.1倍、1.6倍和1.9倍。以落实规划纲要统领发展全局。深化“五个一体化”合作,加快深莞惠融合步伐,推动省、市重大项目实施,“四年大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良好。以一揽子举措应对金融危机。开展“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系列活动,设立多个10亿元专项资金帮扶企业。实行领导挂钩督导、审批绿色通道、要素资源倾斜等制度,促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年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实施八大商贸促进工程,开展“莞货全国行”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3%。以园区开发打造新增长极。松山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税收年均分别增长40%和65%,台湾高科技园开园并引进了一批大型项目。虎门港建成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个,港口年吞吐量超过6000万吨。生态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基本完成,升级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长安新区规划报批进展良好。各镇街工业集聚区加快整合提升。园区经济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扶持镇村推动协调发展。提高镇街财政分成比例,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开展市内“双到”扶贫,实施生态补偿、镇村基础建设补助和公共管理支出补助,有效增强了基层发展的活力。2011年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翻了1番,村组两级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9万元。
-----深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取得了突出成效。制定“1+26”政策体系,试点先行,加强引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三大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套的优化。加工贸易转型步伐加快。在全国首创不停产转型模式,推动350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独立法人企业,442家外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新增632家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全市外贸依存度从254%下降为187%,外企内销比重从26.4%上升到32.8%。东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增强。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2011年提高到20亿元,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全市研发经费增长2.4倍,新增各类创新平台105个,企业参与各类标准修订223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5家、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28个,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二,社会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有新进步。深化与港台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对日韩欧美的重点招商,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8.4亿美元,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430宗、世界500强项目44宗。2008年以来实际引进内资694亿元、超亿元项目278宗。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民营50强企业不断壮大,新增上市企业8家,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建设,积极打造电博会、外博会、漫博会、台博会等品牌展会,推进“大麦客”等商业模式创新,金融、物流、会展、动漫等产业蓬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集聚,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三大产业比例从0.5:57.3:42.2调整为0.3:50.5:49.2。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资金,启动五年倍增计划,新增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3个。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积极推进。市财政投入3亿元建设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全市新接收粤东西北地区劳动力23万人。
-----坚持环境取胜,城乡面貌得到了切实改善。五年引导全社会共投入城建资金2500多亿元,推动城市建设从中心城区向全市范围延伸,从基础设施向环境建设延伸,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延伸,强化了市区地位,优化了镇村形象,提升了城乡一体化水平,改善了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城市环境考核排名从全省第九升至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际轨道和市内轻轨启动建设,莞深高速三期、莞惠高速、龙大高速、环城路、西部干道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建改造镇村联网路373公里,新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370项、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76项、天然气管网790公里,城市承载力稳步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四院一中心”、第六水厂等投入使用,市篮球中心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圈和生态休闲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市区首位度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打造各镇街标志性片区,推进成熟社区、宜居社区和名村建设,镇街配套更加成熟。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划定1104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范围,建成森林公园8个、乡村公园1031个、绿道638公里,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6.9%和45.4%。投入200多亿元建成34座污水处理厂及截污主干管网工程,污泥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使用,运河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7.3%和56.6%。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全面铺开“三旧”改造,促进了城市更新与城乡一体。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实行城管综合执法,推广“市场化+监理制”的市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