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司法公正为人民”理论宣传学习系列之一百八十七
时间:2013-03-1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7%跳起来够得着

 

“如果将东莞比作一个车厢的话,就具有两个引擎,我既可以挂在深圳这个火车头上,也可以挂在广州这个火车头上,因为我有两个发动机。”

 

著名导演贾樟柯的获奖电影《三峡好人》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麻幺妹拿出16岁女儿在东莞打工的照片,她穿着厂服,站在简陋的工厂大门前。这不经意的一幕,折射出大部分国人对东莞的想象:那是“更南的南方”,是一个打工的地方。

就在这部电影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播之时,这座“世界工厂”高歌猛进了近20年的“打工经济”疲态毕现。对东莞来说,从来不成问题的GDP,在2007年增速首次下降,“民工荒”、“电荒”、“企业外迁”让东莞呈现给人们的,更多是一幅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图景。原有模式难以为继,但如何转型、转型能否成功,谁心里也没底。

在全国产业梯度转移、各地热衷于招商引资的背景下,东莞的今天,很可能是许多城市的未来;而东莞的困局,正是今天整个中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局。

东莞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疑问,29日晚,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对东莞的明天,徐建华说,触及传统经济模式、社会管理、城市定位等的破局之势已启,此一轮改革任重道远,希望三五年后,可以摘到新建设的“桃子”。

GDP之困

对东莞来说,过去几十年,GDP从来都不是问题,近年却成了一大难题。2012年东莞GDP增速为6.1%,继2009年后第三次没有完成GDP增长预定目标,增速全省垫底。今年,东莞市没有再延续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的未来五年8%GDP增速目标,而是将目标调整为7%。徐建华说:“原计划是6%,加一点是想‘跳起来够得着’。”

羊城晚报:近年来,东莞GDP进入下行轨道,去年增速6.1%,今年增长目标调整为7%,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徐建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的GDP年均增速超过18%。确实有人认为,东莞的GDP保持一个高速增长不是大问题,这也有数据作支撑。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势头受到很严重的影响,一直是波浪式发展。2009GDP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0年掉到了5点几,2011年又上到10%

羊城晚报:7%的预期比2012年的预期少了一个点。

徐建华:预期目标,就是希望它是这样子。考虑安排预期目标离不开几个方面。一个就是发展需要,你要发展肯定要有一定的增长。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番,“两个翻番”意味着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同时,从稳定就业率来看,也需要一定的增速,虽然说增长不一定就是发展,但发展必须有增长。有了这些需要,还要考虑它实现的可能。这种可能就是各种内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的经济环境、世界经济形势走向、国内及广东的大局怎么样等等,还得考虑自身条件。所以,7%是一个必须要做到,而且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和需要。因为去年6.1%,我们总量超过了5000亿,今年不确定的因素也比较多,特别是外向依赖程度这么高的一个城市,在外需总体还是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个预期目标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重”破局

201112月,徐建华由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调任东莞市委书记。此时,他要面对的,是东莞“满天星缺乏明月”的产业现状。这个20多年来声名远播的“世界工厂”,需要的是一场大刀阔斧的革新。由此,“三重”(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平台、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启动。一年来,81个重大项目,1972亿元投资落户东莞。

羊城晚报:你到东莞后,即提出“三重”建设 ,这是对东莞原有产业发展状态的一次调整,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徐建华:“三重”建设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强调“三重”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想改变原有的“满天星缺乏明月”的这种产业现状,以增量来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积极承接港澳和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很快实现从农业产业为主向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变过程,成为世界制造业名城。但基本上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上规模的产业相对较少。所以,市里考虑通过“三重”去培育百亿元的企业和千亿元的产业,要实现战略型产业的倍增。

当然你要打造百亿元的企业,打造千亿元的产业,要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必须有科技的支撑。所以就需要重大的科技专项。另外,要改变以前分散式发展,所谓的传统的产业布局状况,也必须要有重大的发展平台,实行集约发展、特色发展,从几个角度考虑提出了“三重”。

去年一年,全市“三重”建设的实施情况应该说开局良好,引进了一批超过一百亿元以上的项目。盘点去年的重大项目,有81项,投资总额接近1972个亿。这些项目的落地乃至建成发挥新的生产能力,将会使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羊城晚报:你曾说,“三重”是一个谋长远的战略,没有三五年是摘不到“桃子”的。目前,“三重”建设推动一年多了,你觉得还有多久能摘到“桃子”?

徐建华:固定资产投资有一个所谓的“合理工期”,一般来说,从谈判到建成,一个重大项目没有三五年是完不成的。关键是,怎么样能把前面的流程压缩。比如说,我们要提高“三率”:签约率、履约率、投产率。

提高签约率,必须选准招商引资的方向,确立好产业,谋划好项目,做好制度安排和产业布局,还要敲门招商。所以,去年市领导带队到日本、台湾、韩国、以色列、德国等地去培育“三重”项目,项目现场签约了70多个“三重”项目,签约率提高了不少。

签约以后如何提高履约率呢?要尽快地完成事关开工建设的各种前期工作。这个从市里来说,就是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提高政府的行政服务效率,尽快完善有关手续。

项目投入建设后,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使它能够按照合理工期去建成。

羊城晚报:此次对原有产业格局的调整,也是对旧有利益格局的一次深度变革。

徐建华:“三重”跟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非“有你无我”,不是完全对立的。但要推进“三重”的话,必须构建一个新的利益平衡机制。通过“三重”带动产业链条、产业配套,带动原有的村组进行发展;同时,“三重”出来的直接的税收收入,通过财政的分配功能,通过转移支付来承担一些社会功能,能够使群众共享“三重”发展的成果。

城市定位

东莞位于广深两个庞大的经济体之间,人才的集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压力不言而喻。但徐建华却认为,东莞这个车厢,既可以挂在深圳这个火车头上,也可以挂在广州这个火车头上,有两个发动机未尝不是好事。

羊城晚报:东莞位于广深之间,广州和深圳两只“老虎”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东莞如何确定在珠三角的城市定位?

徐建华:纵观各地发展,哪个地方旁边有一座辐射力、带动力强的、具有引擎功能的大城市,周边发展就会快。东莞周边,一南一北有深圳、广州,这两座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深圳是国家创新城市,经济特区;广州是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全国第一。它们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溢出效应,会创造一个周边可以对接的发展需求,会带来很多机遇。    

羊城晚报:但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徐建华:由于两座城市的软硬实力,会形成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比如说,对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这两个城市的吸引力更强。这就使我们在这方面处于劣势。但在信息化条件下,人才观可能也要相应地调整,对人才不一定要但求所有,而是要但求所用。比如说,通过一些远程的东西,可以解决人才问题。关键是在机遇压力同在、但总体机遇大于压力的情况下,怎么样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我们的政策就是:积极融入,主动对接,错位发展,分享成果。比如说,他做手机,我做配套;他做研发,我做成果转换等等。如果将东莞比作一个车厢的话,就具有两个引擎,我既可以挂在深圳这个火车头上,也可以挂在广州这个火车头上,因为我有两个发动机。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利好的,关键是怎么做好对接融入的文章。    

羊城晚报:您觉得,跟广深对比,东莞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徐建华: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比较齐全的产业配套功能。由于有比较齐全的产业配套功能,它就有比较旺盛的对科技和创新的需求。这样的话,我们借鉴这两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来作为我们转型增长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可能有别于别的地方的特殊竞争力。现在为什么全国这么多的高校愿意来东莞找研究院?就是看好东莞作为“世界工厂”,企业多,相互配套,这样对科技的需求就大。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科技的成果竞争市场,能够验证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成果,最后科技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